首页 关于我们 市场研究 互动营销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
 
 
     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>行业资讯

难“消化”的中国新能源行业

        世界领袖们在丹麦哥本哈根达成的协议约束力十分有限,但温度变化不超过 2 摄氏度 这一目标,令减排温室气体长期目标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,即到 2050 年全球温室气体必须在 2005 年水平上减少 50% 到 80% 。

        这一政治决定为低碳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商机。各个行业协会提出了或修正了对未来新能源发展的预测目标:全球风能理事会提出, 2020 年全球风电装机不少于 4.5 亿千瓦,是 2009 年的 3 倍;欧洲光伏协会、美国太阳能协会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都认为,到 2020 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突破 2 亿千瓦,是 2008 年装机容量的 10 倍。

        从大趋势看,欧盟、中国、美国和日本仍然是世界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,同时风电和光电仍是世界新能源发展的主力,预计 2010 年世界风电新增装机可望突破 4000 万千瓦,增速仍维持在 15% 到 20% 之间,且主要的市场分布在中国、欧洲和美国。新生市场所占据的份额虽有增长,仍十分有限。

        光伏发电的增长则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,预计 2010 年新增装机容量在 900 万 -1200 万千瓦之间,同比增速在 30%-50% 之间。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中国、印度、美国和西班牙市场,一旦这些市场能够顺利启动,世界光伏发电市场的增速有望恢复到 2008 年以前的水平。比较理性的判断是, 2010 年世界光伏发电增速在 30% 上下,相当于新增装机容量 900 万千瓦。

        至于新能源汽车,虽然中美两国政府都下定决心,但由于技术的局限,日本和德国仍将主导世界新能源汽车市场,产量与 2009 年相比不会有很大的突破。

        从市场竞争角度判断,国际市场的风电制造业仍然是德国、丹麦、美国和西班牙企业的天下,四国风机出口量约占国际市场份额的 90% 左右。中印两国的风电装备制造业还不能对国际风电制造业形成冲击。

        2010 年光伏发电产业可能从德、日、美、中四国纷争,向中国一家独大过渡,中国大陆和台湾光伏电池的产量可能突破 600 万千瓦,占世界市场需求量的 60% 左右,对德国、日本和美国光伏制造业形成更大冲击,由此产生的贸易摩擦及反倾销纷争将更加激烈。

        国内新能源产业仍然会延续 2009 年发展的形势,在争论中继续快速发展。虽然 “过热”之声不绝于耳,但市场十分活跃,企业仍会我行我素。风电装机在 2009 年实现当年吊装 1400 万千瓦的基础上, 2010 年可能跨上当年吊装 1500 万千瓦的新台阶,风电装备的产量将会突破 1500 万千瓦,除了满足国内市场,可能开始向国外批量出口。

        国内的光伏发电市场仍是未知数,今年新增装机容量估计在 100 万千瓦上下,光伏电池生产对出口的依赖程度将由 2008 年 95% 以上,下降到 2010 年的 80% 左右。中国光伏电池企业面临的主要威胁不是政府调控,而是欧美联手的反倾销制裁。中国企业需要积极应对,广泛协商,防患于未然。

        最难以捉摸的是多晶硅材料行业。在政府一再提醒、限制发展的情况下, 2009 年 9 月以来,受多晶硅材料价格略有回升刺激,建成企业迅速扩产、在建企业加速建设、新上项目抓紧立项,建成、在建和新立项项目据称规模已经超过了 20 万吨。但是, 2009 年实际产量不会超过 1.5 万吨,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 40% 左右; 2010 年的实际产量也不会超过 3 万吨,中国仍需要进口。

        随着国内外建成企业的产能释放, 2010 年多晶硅材料的价格竞争将更加激烈,销售价格可能从 2009 年的每公斤 50 美元左右,下降到 40 美元,甚至 35 美元左右。某些高能耗、高成本的多晶硅企业可能被挤出市场,因此,多晶硅行业已经成为一个技术难度高、价格竞争激烈的高风险行业。

        2009 年中国风电投资率先突破了 1000 亿元大关,融资将开始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。按照 30% 的资本金需要分析, 2010 年仅风电就需要资本金投入 400 亿元 -500 亿元。龙源电力成功上市的模范效应会不断发酵扩散,一批类似的企业会加快上市步伐,走向市场融资的快车道,从而给中外股市带来一股新风。

        哥本哈根以一个争论的结局拉上帷幕,给全球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,一些国家发展新能源的步伐肯定放缓。但是,对中国而言,宣布的 40%-45% 的碳强度降低和 15%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的提高,不仅仅只是口头说说。在已知技术条件下,坚持低碳发展是我们艰难而又惟一的选择,拥抱新能源革命吧,除此之外,我们无路可走。

 
满意度忠诚度研究
盈联是市场研究业内商务智能开发与应用的先行者,STAWIN BI作为盈联的商务智能服务品牌,旨在提升利益相关者研究服务的先进性,推动核心研究成果的实物化与工具化,让我们的客户更加有信心的基于调研成果制定关键决策。
© 版权所有 北京华夏盈联市场咨询有限公司 STAWIN    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顺事嘉业创业园D-2-1    客户专线:010-62116635 京ICP备10018899号-1